連云港南城六朝一條街
景區(qū)概況
連云港旅游景區(qū)南城六朝一條街(古鳳凰城)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(qū)南城街道,云臺山西南隅。因位于鳳凰山與鳳凰東山之間,故名"鳳凰城"。5000年前,南城就有東夷部落活動遺跡。文字記載已有 1600 年的歷史。千年古鎮(zhèn)留下眾多歷史古跡,古城門、匡衡井、六朝一條街、普照寺、玉皇宮、城隍廟、侯府等。
景點介紹
古街老屋
南城城門后有 1500米長、4米寬的古街,稱"六朝一條街",即南城東大街。古街用1339塊青石鋪砌而成,俗有"南頭到北頭,三里出點頭"之說,中間約一市尺寬,為豎條石塊直鋪兩頭,稱之為龍脊,為古時獨輪車的行道。古街上不時還能看到當年大戶門前的上馬石。
古街上臨街的住戶,每家都有三四道院落,每一院落至少有一眼水井,又叫三四道天井,即三四個既相通又相隔的小院子,院落之間用配房相隔。相通的地方叫穿堂,臨街開商店用的叫店堂,進入過道通往內(nèi)宅,一出過道就面對一道隱壁,上寫一個大的"福"字,拐過隱壁進入內(nèi)宅各院。第一道天井廂房為倉庫及伙計居住,主屋為臨時客廳,第二道天井主屋供長輩居住,廂房為客廳、書房等,第三道天井為家中子女居住,第四道天井為廚房、花園、菜園等。大戶人家還有五道、六道天井,但大體格局如此。
老街上的古老房屋,絕大多數(shù)為小瓦(弓形瓦)碎石墻。每間房子均用碎石砌到頂,要用幾萬甚至幾十萬塊小碎石砌成。古街兩側(cè)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民居約有30余處,年代大約距今100多年到400多年不等。古民居的代表有登州侯府,三進四院,小瓦碎石墻,與其他幾處碎石屋相比,位于古街 106號侯府的碎石屋保存完整,侯府主人為南城人武迎吉。武迎吉,字耀東,行伍出身,清嘉慶年間統(tǒng)管山東水師,將倭寇打得落花流水,被封為登州侯。
城隍廟
在古代,中國只有州府以上或大的縣城才可建城隍廟。明洪武年間,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(quán)而加強神權(quán),要求全國縣以上的城市建立與同級官衙規(guī)模相匹配的城隍廟。按照民間傳說,清朝康熙年間,南城有江、楊、武三大姓,互為表兄弟,后來武姓打官司到了淮安府,在淮安府城隍廟許愿,祈禱城隍保佑自己打瀛官司,贏了一定把城隍請到南城,日受千人拜,夜享萬盞燈。后來官司真贏了,為了還愿,將淮安府城隍廟的城隍爺請來南城,本來想搬上東山建廟,因為走到普照寺的廢墟時太累了,就休息了一下,結(jié)果第二天醒來怎么也搬不動,于是就在廢墟上建廟。廟建好后,工匠們覺得城隍一個人太孤單,應該雕一個站班的給他使喚。但是雕成什么樣子呢? 正在大家犯難時,賣黃眼蟹的周二爹剛好路過門口,大家便決定雕成周二爹的模樣。誰知周二爹的像剛雕完,他本人就突然患病死了。
連云港南城是蘇北地區(qū)有名的佛、道勝地。算上城隍廟,南城內(nèi)外歷史上共建有 24座廟宇,有玉皇宮、東岳廟、三官廟、普照寺。觀音殿等等,除普照寺和觀音殿為佛教廟宇外,其他都為道教的寺觀。在道教寺觀中,鳳凰山上的玉皇宮是神位最高的。后來花果山建起三元宮,高郵、寶應、淮安的善男信女都來三元宮敬香。為了解決交通問題,鹽河上開了一條漢河直通南城南門外,這就是燒香河。香客下船后的第一站就是南城,他們要到鳳凰山玉皇富燒第一爐香。
連云港南城古鎮(zhèn)文化底蘊深厚,有摩崖石刻,唐魏征于貞觀十三年巡視該鎮(zhèn)時曾親題"寧海門"等。歷史名人故事有匡衡鑿壁借光、劉備重振東海、復海功臣江之洰、抗倭英雄登州侯武迎吉和高才廉潔的縣令武心坦等等。
普照寺
普照寺發(fā)跡于宋,據(jù)州志記載,始建普照寺者為一藏禪師,淮安南建義村人,常往返于東陬山和宿城一帶。東??h安撫使張漢英多次使人征召,禪師遂來南城。于宋咸淳間(1265—1275)在縣衙后建廟建塔,廟名"普照寺",結(jié)集僧徒于此念佛,遂成名剎。元末,王信率農(nóng)民起義,占據(jù)南城,毀塔拆廟,改筑防守工事。
今日普照寺自1992年起翻修,2000年4月連云港市宗教局和南城鎮(zhèn)政府從南通如皋迎請修恒大師主持普照寺的修復工作。該寺修復從 2000年7 月開工,到2002年 12月大殿完工,占地面積483.48平方米。大雄寶殿內(nèi)供奉"華嚴三圣、釋迦牟尼"等佛像,后面為海島觀音,大殿兩側(cè)為"十八羅漢",與東山玉皇宮遙遙相對,成為南城旅游的一個新景點。
玉皇宮
玉皇宮位于南城東鳳凰山頂。該宮始建于隋開皇五年(585),是海屬地區(qū)最為古老的道教宮觀。宮內(nèi)供奉著主尊玉皇大帝,后被日本飛機炸毀。19世紀末,民間集資修復玉皇宮、觀音殿、三元殿及送子娘娘殿等整體建筑。玉皇宮前山門立柱為隋代遺物,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。玉皇宮西北有"徒然洞",徒然洞題刻多以抗日內(nèi)容為主,表達了國人不可忘記國恥的民族情感。
知識擴展
"穿海州,吃板浦,南城是個古財主。"二百年前,能和古海州相提并論的,不是新浦,也不是北城的墟溝,而是作為六朝一條街的南城。"南城到北城,全靠水上漂",就是說今天的南城和墟溝在幾百年前全是海中諸島。新浦還是淺海灘涂,只有海州和板浦是陸地。南北朝至元初南城為州,縣治約 800年,人口稠密、經(jīng)濟繁榮。南城分別在明初和清初先后二次禁海,即二次內(nèi)遷。康熙年間復海后人口又逐漸回遷。乾隆至嘉慶年間南城人口為頂旺時期,老大街店鋪林立,各種字號有數(shù)十家,碼頭上各種商船云集,一派繁忙。由于人口劇增,在老大街西邊,原城墻廢墟上擴建新的居民點----西大街,嘉慶以后由于新浦、大浦相繼開埠,南城又漸漸失去往年的繁榮。